专利摘要:
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包括供給黏著構件之步驟、貼合步驟、及密封步驟。供給黏著構件之步驟係對包含扁豆狀透鏡之透鏡板、及顯示圖像之顯示面板之至少任一者,以於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貼合之狀態下形成間隙之方式,呈具有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貼合步驟係使上述扁豆狀透鏡朝向上述顯示面板,經由上述黏著構件而貼合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密封步驟係於減壓環境下,且於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貼合之狀態下,對上述間隙供給黏著劑,而密封上述間隙。於上述密封之步驟之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
公开号:TW201323985A
申请号:TW101132577
申请日:2012-09-06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Shinji Ichida
申请人:Toshiba Kk;
IPC主号:B32B37-00
专利说明:
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此處說明之複數個實施形態整體而言係關於一種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本申請案係基於且主張2011年9月26日申請之先前之日本國專利申請第2011-208427號之優先權之權益,其內容全體藉由引用而包含於本文。
作為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顯示面板而開發有包含扁豆狀透鏡(lenticular lens)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於此種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中,於在顯示面板上設置扁豆狀透鏡之情形時,藉由於顯示面板上呈矩形之框形狀地塗佈之黏著劑,而將包含該扁豆狀透鏡之透鏡板貼合於顯示面板。
為了高精度地控制顯示面板與扁豆狀透鏡之間之距離,於減壓環境中,使扁豆狀透鏡朝向顯示面板而經由框形狀之黏著構件貼合顯示面板與透鏡板。
於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顯示面板中,要求高精度地控制顯示面板與扁豆狀透鏡之距離,並且確保較高之黏著性,因此製造方法之壓力控制及黏著構件之形狀或高度尺寸之設定變得複雜。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可高精度地控制顯示面板與扁豆狀透鏡之距離,並且可確保較高之黏著性。
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包括供給黏著構件之步驟、貼合步驟、及密封步驟。供給黏著構件之步驟係對包含扁豆狀透鏡之透鏡板、及顯示圖像之顯示面板之至少任一者,以於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貼合之狀態下形成間隙之方式,呈具有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貼合步驟係使上述扁豆狀透鏡朝向上述顯示面板,經由上述黏著構件而貼合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密封步驟係於減壓環境下,且於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貼合之狀態下,對上述間隙供給黏著劑,而密封上述間隙。於上述密封之步驟之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
根據上述構成,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可高精度地控制顯示面板與扁豆狀透鏡之距離,並確保較高之黏著性。
以下,一面參照圖示一面說明複數個實施形態。於圖示中,相同之符號係表示相同或類似部分。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7以及圖8A至圖8C說明根據一實施形態製造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10及一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於各圖中適當放大、縮小、或省略而概略地表示構成。
圖1所示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以下稱顯示裝置)10包含:顯示面板2,其顯示圖像;及透鏡板4,其經由黏著構件3而設置於該顯示面板2上,且於顯示面板2側包含扁豆狀透鏡4a。藉由該等顯示面板2、黏著構件3及透鏡板4而形成之內部空間即密閉空間N係經氣密密封,密閉空間N係成為其內壓低於大氣壓之氣密狀態。
顯示面板2包含成為陣列基板等背面基板之第1基板2a、及成為前面基板之第2基板2b。於該顯示面板2之面內,複數個像素以特定之圖案、例如呈矩陣狀(格子狀)地排列。作為此種顯示面板2,例如使用液晶顯示面板。於第1基板2a與第2基板2b之間設置有液晶層,於該顯示面板2之外表面設置有2片偏光板2c、2d。該等偏光板2c、2d係各自對向地配置於顯示面板2。
第1基板2a例如為矩形狀之玻璃基板。於該第1基板2a之內面(與第2基板2b相對向之面:圖1中之上表面)設置有複數個像素電極、及用以對其等供給電位之電氣配線等。各像素電極係呈點狀(dot狀)地設置於每個像素,電氣配線係呈矩陣狀(格子狀)地設置。第2基板2b例如為矩形狀之玻璃基板。於該第2基板2b之內面(與第1基板2a相對向之面:圖1中之下表面)設置有彩色濾光片F及成為共用電極之對向電極(未圖示)等。彩色濾光片F包含呈點狀或條紋(stripe)狀地設置之複數個著色層(紅、綠及藍)、及黑矩陣等遮光層。
黏著構件3係以包圍扁豆狀透鏡4a之周圍之方式設置於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間,且係用以黏著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構件。該黏著構件3係例如沿周緣呈矩形之框形狀地形成於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間。黏著構件3係發揮作為接合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而形成密閉空間N之側壁的功能,亦維持密閉空間N之氣密性。作為黏著構件3,例如使用光硬化性樹脂等,此處設為UV(Ultra Violet,紫外線)硬化性樹脂。
透鏡板4係包含用以生成三維圖像之扁豆狀透鏡4a之透鏡基板或透鏡片材等透鏡構件。該透鏡板4例如為矩形狀之基板。扁豆狀透鏡4a係藉由使將圓柱於軸方向上一分為二之形狀之柱面透鏡(cylindrical lens)4a1於與軸方向(長度方向,即脊線方向)正交之方向(短邊方向)上鄰接地排列而形成。此處,柱面透鏡4a1係於圓柱狀之透鏡中僅於一方向具有曲率之透鏡,且具有一個彎曲面。又,扁豆狀透鏡4a係固定於透鏡板4之內面而作為透鏡板4之一部分而設置。再者,扁豆狀透鏡4a及透鏡板4可分別形成後經一體化,亦可最初使用相同材料一體地形成。
顯示裝置10係對於與呈矩陣狀地配置之各像素相對應之像素電極,根據圖像信號(圖像資料)而施加電壓,藉此使各像素(液晶層)之光學特性變化而顯示圖像。尤其,顯示裝置10係使用積分成像(integral imaging)方式,顯示根據觀察角度而觀察方式微妙地不同之複數個視差圖像(二維圖像),從而形成三維圖像。該三維圖像係自然、易觀察、更不易疲勞之圖像,進而,可觀察此種三維圖像之範圍成為連續。
其次,參照圖2至圖7、圖8A至圖8C、以及圖9說明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係如圖2所示,作為一例,包含塗佈步驟(S1)、設置步驟(S2)、位置對準步驟(S3)、貼合步驟(S4)、第1硬化步驟(S5)、減壓步驟(S6)、密封步驟(S7)、減壓緩和(引入)步驟(S8)、第2硬化步驟(S9)、及確認步驟(S10)。
該製造方法所使用之製造裝置係如圖3所示,包含塗佈裝置11及貼合裝置20、以及對該等進行控制之控制部30而構成。
圖4所示之塗佈裝置11包含自噴嘴12a吐出黏著構件3之塗佈頭12。塗佈頭12係於內部收容有黏著構件3,且自連通於其內部之噴嘴12a吐出黏著構件3。於塗佈頭12安裝有利用雷射之非接觸之移位計即雷射移位計14。
於塗佈步驟(S1)中,使用塗佈裝置11於顯示面板2塗佈作為黏著劑之黏著構件3。具體而言,相對於自噴嘴12a吐出黏著構件3之塗佈頭12,使載置有顯示面板2之載物台13於XY方向上移動,從而於載物台13上之顯示面板2塗佈黏著構件3。於進行塗佈之情形時,計測塗佈頭12之噴嘴12a與載物台13上之顯示面板2之塗佈間距。該塗佈間距係用於藉由塗佈裝置11之控制部30進行之反饋控制,塗佈頭12之噴嘴12a與載物台13上之顯示面板2之塗佈間距係維持固定。
此處,視需要,可與上述同樣地於透鏡板4塗佈黏著構件3。
如圖5所示,於塗佈步驟中,於顯示面板2上之上表面周圍塗佈不連續之框形狀之黏著構件3。即,於框形狀之黏著構件3中,於周上之特定部位形成1個不連續部分3a。該不連續部分3a係例如藉由減少塗佈量、或不進行塗佈而形成。例如於該不連續部分3a開始塗佈,沿顯示面板2之周圍進行塗佈,並於不連續部分3a結束塗佈,藉此除不連續部分3a以外呈框形狀地塗佈黏著構件3。該不連續部分3a形成貼合時連通內部空間N與外部之間隙31。
如圖6所示,貼合裝置20包含例如可開閉之減壓腔室21、及調整減壓腔室21內之壓力之減壓部22。於減壓腔室21內設置有載置顯示面板2之載物台23、支持透鏡板4之支持部24、及載物台移動機構25。進而,於減壓腔室21中,設置有位置對準時進行攝像之攝像部26、光照射用照射頭27、及密封用黏著劑供給機構28。
作為設置步驟(S2),於減壓腔室21內,設置塗佈有黏著構件3之顯示面板2及透鏡板4。首先,於設置於減壓腔室21內之載物台23上載置黏著構件3塗佈後之顯示面板2。繼而,使扁豆狀透鏡4a朝向載物台23上之顯示面板2地於與載物台23相對向地於特定之高度支持透鏡板4之支持部24安裝透鏡板4。載物台23係藉由抽吸吸附或靜電吸附等保持機構而保持顯示面板2。
於位置對準步驟(S3)中,進行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位置對準。於位置對準步驟中,使用使載物台23於XYZ9方向上移動之載物台移動機構25及進行攝像動作之攝像部26。藉由攝像部26而攝像對準用圖像,並基於該圖像藉由載物台移動機構25而使載物台23上之顯示面板2移動,從而進行相對於藉由支持部24支持之透鏡板4之位置對準。此處,以顯示面板2與扁豆狀透鏡4a之平面方向的相對位置之偏移成為容許範圍內(例如目標值±數μm之範圍內)之方式進行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位置對準。
如圖6所示,作為貼合步驟(S4),使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相對向,藉由載物台移動機構25而使載物台23上升,從而相對於透鏡板4按壓載物台23上之顯示面板2。
當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接近時,首先,於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扁豆狀透鏡4a分離之狀態下產生空間N(參照圖6左側),其後,當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更接近時,與其相應地密閉空間N之體積變小,從而進行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貼合。(參照圖6之右側)。
再者,密閉空間N係於該時間點下,經由形成有不連續部分3a之間隙31與外部連通,且空氣可通過該間隙31流通。
於第1硬化步驟(S5)中,藉由照射黏著構件硬化用UV光之複數個照射頭27,而使存在於貼合結束狀態之顯示面板2及透鏡板4之間的黏著構件3硬化。
圖8A至圖8C係分別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間隙之狀態的說明圖。圖8A係表示減壓步驟(S6)中之間隙之狀態,圖8B係表示密封步驟(S7)中之間隙之狀態,圖8C係表示減壓緩和步驟(S8)中之間隙之狀態。
於減壓步驟(S6)中,將減壓腔室21設為閉合狀態,繼而,藉由對減壓腔室21內進行減壓之減壓部22,自減壓腔室21排出減壓腔室21內之環境氣體。減壓部22例如包含真空泵或調節器(regulator)。藉此,如圖7及圖8A所示,閉合狀態之減壓腔室21之內部係藉由減壓部而減壓至特定之真空壓,成為低於大氣壓之壓力狀態。例如,將減壓腔室21內之壓力設為-40 kPa。
於密封步驟(S7)中,於減壓環境下,於減壓腔室21內藉由注射器等黏著劑供給機構28而供給黏著劑32,自間隙31之外側塗佈黏著劑32。黏著劑32係例如使用於塗佈時間點為可流動之液體狀UV硬化性樹脂。於顯示裝置10之密閉空間N之內壓成為低於大氣壓之氣密狀態之狀態下藉由密封步驟而使扁豆狀透鏡4a之凸部與顯示面板2(偏光板2c)完全地密接,從而使空間N成為密閉空間。
根據該密封步驟(S7),藉由顯示面板2、黏著構件3及透鏡板4而形成之密閉空間N係低於大氣壓地被氣密密封。於密封步驟後,如圖8B所示,於間隙31配置有黏著劑32。再者,於該密封步驟(S7)中,考慮減壓緩和步驟中黏著劑32移動之量,而設定較多之塗佈量。於該時間點下自外側塗佈之黏著劑32係塗佈於顯示面板2與透鏡4之邊緣部分10e,因此未到達預先設定之特定之目標位置A1。
於減壓緩和步驟(S8)中,藉由減壓部22,而使減壓腔室21內之減壓狀態緩和(即,使減壓腔室21內之壓力上升),從而進行黏著劑32之引入。例如,使減壓腔室21內之壓力自-40 kPa成為-20 kPa。此時,由於空間N之壓力仍保持-40 kPa而成為密閉空間,因此藉由減壓緩和而產生內壓與外壓之差。此時,由於具有不連續部分3a之框形狀之黏著構件3已硬化,因此僅配置於間隙31之可流動之黏著劑32係藉由壓力差而被引入至內側。如圖8C所示,藉由塗佈於邊緣部分10e之黏著劑32通過間隙而向內側移動,而使黏著劑32之內側端32a之位置朝向內側移動,從而黏著面積擴大。再者,由於密封步驟(S7)中塗佈量設定得較多,因此於減壓緩和步驟(S8)中一面於維持密封狀態之狀態下擴大黏著面積,一面進行移動。
於第2硬化步驟(S9)中,藉由照射黏著劑32硬化用UV光之複數個照射頭27,而使存在於密封狀態之顯示面板2及透鏡板4之間隙31(不連續部分3a)之黏著劑32硬化。然後,作為確認步驟(S10),例如藉由目視或圖像檢測而進行黏著劑32之引入位置之確認,從而完成三維圖像顯示裝置。再者,該確認步驟(S10)亦可於使黏著劑32之硬化前之階段進行。其後,對減壓腔室21內進行大氣釋放而取出顯示裝置10。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減壓步驟(S6)後之密封步驟(S7)中,於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貼合之構造中,成為黏著劑32塗佈於邊緣部分10e之狀態。然後,其後於減壓緩和步驟(S8)中進行周圍之減壓緩和(即,使周圍之壓力上升)時,黏著劑32係其使內側端32a之位置移動所期望之量至更靠密閉空間N側之特定位置(參照圖8C)。如此,於減壓緩和步驟(S8)中,可使不連續部分3a之黏著面積擴大,可知關於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貼合之構造,可確保較高之密接性。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能以單純製造方法確保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密接性。即,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係經由黏著構件3而貼合,於減壓狀態下進行密封後,藉由減壓緩和而引入密封之黏著劑,可容易地確保較高之黏著力。即,即便於間距或間隙較小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壓力差而容易地確保黏著力。又,由於可僅藉由調整減壓狀態而實施,因此可容易地實現追加新設備。
由於以本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製造之顯示裝置係確保較高之密接性,並且內部壓力與大氣壓之壓力差亦成為充分,因此於製造後密接狀態亦得以維持。因此,可防止由因自重產生之撓曲、來自外部之部分加壓及周圍溫度上升等而引起間距變化,因此可維持顯示面板2與透鏡板4之間距精度、即像素與透鏡間之相隔距離精度。因此,例如於大型且環境變化之影響較大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維持間距精度。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9及圖10以及圖11A及圖11B說明第2實施形態。再者,除基於黏著劑32之位置檢測而對減壓緩和步驟進行反饋控制之方面以外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共同之部分之說明。
作為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如圖10、圖11A及圖11B所示,於減壓腔室21內設置檢測黏著劑32之位置的位置檢測部29。位置檢測部29包含例如藉由攝像而進行圖像檢測之相機或感測器等。
於本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中,如圖9所示,代替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確認步驟(S10),控制部30於第2硬化之前,藉由位置檢測部29檢測黏著劑32之引入位置之位置資訊(S11),並基於該檢測結果判定是否到達目標位置A1(S12),如圖11B所示,直至到達目標位置A1為止持續藉由減壓緩和進行引入,於需要之情形時,以調整減壓緩和狀態之壓力(S13)之方式對減壓緩和動作進行反饋控制。例如,如圖11A所示,於黏著劑32之引入未充分地進行之情形時,進行使減壓腔室21內之壓力進一步上升之調整,使壓力差變大從而促進引入。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發揮相同之效果。進而,於第2實施形態中,藉由位置檢測而對減壓緩和動作進行反饋控制,藉此可更確實地確保黏著面積。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不連續部分3a及間隙31為一部位之情形,但亦可設為複數個。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根據說明中之至少一者,關於三維圖像顯示裝置,即可高精度地進行透鏡板與顯示面板之間之距離設定,並可提高其貼合構造之密接性。
雖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僅作為示例而呈現,並不試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亦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及變更。該等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係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中,並且包含於專利申請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與其均等之範圍內。
2‧‧‧顯示面板
2a‧‧‧第1基板
2b‧‧‧第2基板
2c‧‧‧偏光板
2d‧‧‧偏光板
3‧‧‧黏著構件
3a‧‧‧不連續部分
4‧‧‧透鏡板
4a‧‧‧扁豆狀透鏡
4a1‧‧‧柱面透鏡
10‧‧‧三維圖像顯示裝置
10e‧‧‧邊緣部分
11‧‧‧塗佈裝置
12‧‧‧塗佈頭
12a‧‧‧噴嘴
13‧‧‧載物台
14‧‧‧雷射位移計
20‧‧‧貼合裝置
21‧‧‧減壓腔室
22‧‧‧減壓部
23‧‧‧載物台
24‧‧‧支持部
25‧‧‧載物台移動機構
26‧‧‧攝像部
27‧‧‧照射頭
28‧‧‧黏著劑供給機構
29‧‧‧位置檢測部
30‧‧‧控制部
31‧‧‧間隙
32‧‧‧黏著劑
32a‧‧‧內側端
A1‧‧‧目標位置
F‧‧‧彩色濾光片
N‧‧‧密閉空間
S1‧‧‧步驟
S2‧‧‧步驟
S3‧‧‧步驟
S4‧‧‧步驟
S5‧‧‧步驟
S6‧‧‧步驟
S7‧‧‧步驟
S8‧‧‧步驟
S9‧‧‧步驟
S10‧‧‧步驟
圖1係表示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概略構成之剖面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3係表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裝置之一例的方塊圖。
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塗佈步驟之說明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塗佈步驟後的黏著構件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6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貼合步驟之說明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減壓步驟之說明圖。
圖8A至圖8C係分別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間隙之狀態的說明圖。
圖9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10係表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裝置之一例的方塊圖。
圖11A及圖11B係分別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之間隙之狀態的說明圖。
S1‧‧‧步驟
S2‧‧‧步驟
S3‧‧‧步驟
S4‧‧‧步驟
S5‧‧‧步驟
S6‧‧‧步驟
S7‧‧‧步驟
S8‧‧‧步驟
S9‧‧‧步驟
S10‧‧‧步驟
权利要求:
Claims (8)
[1] 一種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對包含扁豆狀透鏡之透鏡板、及顯示圖像之顯示面板之至少任一者,以於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貼合之狀態下形成間隙之方式,呈具有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使上述扁豆狀透鏡朝向上述顯示面板,經由上述黏著構件貼合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及於減壓環境下,且於上述透鏡板與上述顯示面板貼合之狀態下,對上述間隙供給黏著劑,而密封上述間隙;且於上述密封之步驟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
[2] 如請求項1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時,檢測供給至上述間隙之上述黏著劑之位置,且基於上述檢測結果,對上述壓力上升動作進行控制。
[3] 如請求項1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黏著劑係光硬化性之黏著劑,且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後,藉由光照射而使上述黏著劑硬化。
[4] 如請求項1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不連續部分係與其他部分相比上述黏著構件之塗佈量較少、或為未塗佈之部分,且於上述貼合時,於對向之透鏡板及顯示面板之間形成間隙。
[5] 如請求項1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呈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後,進行使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之上述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於使上述框形狀之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後,進行上述貼合步驟,於減壓環境下,自上述面板之外周側供給黏著劑至藉由上述貼合步驟而形成之上述間隙,而進行上述密封步驟,於上述密封之步驟後,進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將所供給之上述黏著劑引入上述面板之內部側之引入步驟,於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後,藉由光照射而使上述間隙之上述黏著劑硬化。
[6] 如請求項2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呈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後,進行使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之上述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於使上述框形狀之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後,進行上述貼合步驟,於減壓環境下,自上述面板之外周側供給黏著劑至藉由上述貼合步驟而形成之上述間隙,而進行上述密封步驟,於上述密封之步驟後,進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將所供給之上述黏著劑引入上述面板之內部側之引入步驟,於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後,藉由光照射而使上述間隙之上述黏著劑硬化。
[7] 如請求項3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呈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後,進行使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之上述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於使上述框形狀之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後,進行上述貼合步驟,於減壓環境下,自上述面板之外周側供給黏著劑至藉由上述貼合步驟而形成之上述間隙,而進行上述密封步驟,於上述密封之步驟後,進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將所供給之上述黏著劑引入上述面板之內部側之引入步驟,於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後,藉由光照射而使上述間隙之上述黏著劑硬化。
[8] 如請求項4之三維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呈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地供給黏著構件後,進行使具有上述不連續部分之框形狀之上述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於使上述框形狀之黏著構件硬化之步驟後,進行上述貼合步驟,於減壓環境下,自上述面板之外周側供給黏著劑至藉由上述貼合步驟而形成之上述間隙,而進行上述密封步驟,於上述密封之步驟後,進行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將所供給之上述黏著劑引入上述面板之內部側之引入步驟,於使上述減壓環境之壓力上升後,藉由光照射而使上述間隙之上述黏著劑硬化。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5224949B2|2013-07-03|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085350B2|2011-12-27|Three 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US8678808B2|2014-03-25|Imprint apparatus and arti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110084108A|2011-07-21|프론트 윈도우를 가진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9230039A|2009-10-08|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498635B|2015-09-01|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US11090906B2|2021-08-17|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603848B|2017-11-01|Bond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43659B|2016-07-21|Sealing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US8303362B2|2012-11-06|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0960816B1|2010-06-07|기판 합착장치
JP5075693B2|2012-11-21|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909659B2|2007-04-25|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9062474A1|2019-04-04|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5781964B2|2015-09-24|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083751A|2017-05-18|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
KR20090126487A|2009-12-09|기판 합착장치
KR101347080B1|2014-01-06|기판 합착용 프리 디스펜싱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기판 합착 장치
US20200009602A1|2020-01-09|Method of producing display panel
US20210286194A1|2021-09-16|Display device and panel bond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5221788B2|2013-06-26|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147812A|2007-06-14|液晶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90069217A|2019-06-19|진공 챔버를 이용한 3d 디스플레이용 ocr 합착 장치
JP2004290888A|2004-10-21|塗布装置のギャップ調整方法及び塗布装置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装置
JP2005134561A|2005-05-26|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3018913A|2013-04-03|
CN103018913B|2015-09-23|
JP2013068861A|2013-04-18|
JP5618959B2|2014-11-05|
TWI498635B|2015-09-01|
US20130075032A1|2013-03-2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2000214472A|1999-01-22|2000-08-04|Ricoh Co Ltd|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305977A|2000-04-24|2001-11-02|Seiko Epson Corp|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US6800857B2|2000-08-10|2004-10-05|Canon Kabushiki Kaisha|Large-area fiber plate, radi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for|
KR101112548B1|2004-12-10|2012-02-15|삼성전자주식회사|3차원 표시 장치용 마이크로 렌즈 기판, 3차원 표시 장치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60246797A1|2005-04-27|2006-11-02|Rabasco John J|Sound absorbing laminates|
US7464518B2|2007-01-19|2008-12-16|Robert Bosch Gmbh|Package heat seal quality indicator using UV visible thermochromic ink|
JP2009258582A|2007-09-05|2009-11-05|Toshiba Corp|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
JP5075693B2|2008-03-18|2012-11-21|株式会社東芝|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24949B2|2008-07-10|2013-07-03|株式会社東芝|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US20170219824A1|2013-12-13|2017-08-03|Google Inc.|Micro-display having non-planar image surfac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s including same|
法律状态:
2017-06-0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08427A|JP5618959B2|2011-09-26|2011-09-26|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返回顶部]